发布日期:2024-08-26 06:58 点击次数:129
《西游记》作为耳熟能详的名著,其中故事包罗万象,既有天马行空的鬼怪传说,也有富含深意的名言警句。
年少初看时,我们看的是猎奇玄幻,而长大后再读,里面单单是角色名字都能琢磨许久。
比如唐僧三个徒弟的名字,将其连起来,将会发现大秘密,其中到底有何深意?
三种人生
如果要问西游记到底讲了什么故事,即使孩童知道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!
这个故事我们百听不厌,直到现在,我们依旧在口口相传,并且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解构与拓展。
就像最近很火的《黑神话·悟空》,也是依托于西游记故事原型,进行二次创作,赋予它更好的故事解读。
所以,西游记的故事里包含大智慧,即使唐僧三个徒弟的名字,那也是非比寻常,里面埋了大量伏笔。 但是,《西游记》真的是唐僧师徒“四人”西天取经的故事吗?
这个问题肯定会有无数种回答,比如说孙悟空是猴,猪八戒是猪,也有人会把白龙马也划在其中。
但是其实看完西游记全篇后,就会发现,其实取经团队中只有一个真正的“人”!
这个人正是唐僧。
因为只有他有着完整“人”的属性,因为他会恐惧,会迷失,会有各种情绪波动。
而他的三个徒弟,无论是上天入地、无所不能的孙悟空,还是好吃懒做、沉迷食色的猪八戒,亦或者沉默寡言、任劳任怨的沙僧。
他们三人更像从“人”身上抽离出来的三个人生阶段,就像他们的法号一样——悟空、悟能、悟净。
年少:悟空
孙悟空是我们无数人的童年英雄,他是仙石吸收天地灵气幻化而成,是天地所生。
好巧不巧,这块仙石没有幻化成猪、狗,也没有变成牛、马,而是变成了一只上蹿下跳的小猴子。
从这一刻,作者吴承恩就为我们埋下了伏笔。
出生后小石猴很快成为花果山上的一方霸主,想吃就吃,想喝就喝,是独一无二的主角。
这里的小石猴像不像我们小时候,在家里也是独一无二的主角,备受关注。
随着成长,他觉得这个花果山这个“小家”已经容不下自己了,于是便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。
离开花果山后,他经历过挫折,也曾被人嘲笑,但从没退缩过,最终拜在菩提老祖门下。
这时候孙悟空就像我们少年求学阶段,想学一身上天入地的本领,让所有人刮目相看。
这时候,菩提老祖也看出来小小石猴的心思,便为其取名“悟空”,希望他能收敛一下自己的性格。
因为此时的孙悟空正处于心猿意马的年纪,上蹦下跳的很难安静下来,不能心安便不能修心。
菩提老祖所在洞府就是“斜月三星洞”,斜月上方三颗星,这不就是“心”字。
“灵台方寸山”也在意指“心”,因为灵台便是心境,心境之上的“山”便是指我们的心脏。
所以菩提老祖为他取名“悟空”,便是希望孙悟空能看到自己的“本心”。
而非追求本领高低之分,将“心猿”修“空”,才能跳出凡尘俗世,完成自我升华。
但此时孙悟空并不能“悟空”,不是通过“七十二变”的本领引来师兄弟的关注,就是腾云驾雾四处乱窜。
所以在学成之后,孙悟空先下东海龙宫抢来定海神针,又下地府消了猴子猴孙生死簿。
即使太上老君连续两次招安,孙悟空要么因官职太小,要么受不了他人耻笑,而最终大闹天宫,将天上地下搅得不得安宁。
此时的孙悟空像极了我们刚走上社会时的样子,总觉得一身本领无处施展,郁郁不得志。
而且,还经常被外界的声音影响,动不动就想“掀桌子”,有时候还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。
直到“如来佛”的出现,彻底将孙悟空压在“五指山下”,彻底翻不起浪花。
直到我们遇到人生第二个“老师”唐僧,经历过一些磨炼的我们终于获得第二次出人头地的机会。
这是从这时候,我们才开始尝试将“心猿”修成“悟空”。
接下来,我们可能会经历“三打白骨精”的委屈,也可能会经历“真假美猴王”的无措,甚至也会遇到“狮驼岭”的无奈。
但这些经历会让我们逐渐走向成熟,走向淡然,直到修行为真正的“悟空”,心如明镜,宠辱不惊。
中年:悟能
当我们迈入成年,从“心猿意马”小石猴变成“肥头大耳”的猪八戒时,这时候我们要修的是“悟能”。
进入社会后,我们就要像天庭的天蓬元帅一样,要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“诱惑”。
这个阶段的我们也会被“美色”诱惑,也可能会被“金钱”诱惑,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。
猪八戒在天庭蟠桃宴上,在酒肉的刺激下,没抵抗住“美色”的诱惑,闯入嫦娥住所闹出乱子。
后来被降下天罚,贬到人间,成了一只肥头大耳的猪。
即使曾为酒色所害,但贬下人间的猪八戒依旧没长教训,化成猪妖,继续在高老庄为非作歹。
即使被唐僧收服,成为取经团队中一员后,猪八戒依旧是死性难改。
遇到一些困难就要散伙跑路,经常把“散伙”挂在嘴边,为此没少挨打。
担不能挑,路走不远,探路让大师兄去,化缘让沙和尚去,只有师傅(领导)发话的时候,才会表现的异常积极。
尤其在被众菩萨化身为母女四人调戏时,只有猪八戒破了禅心。
即使之前已经有了无数教训,在后来经过女儿国时,猪八戒也是被美色所获。
在后来看到蜘蛛精洗澡时,也不顾师傅安危,公然与妖精嬉戏玩闹。
猪八戒贪吃也是出了名的,三人偷吃人参果的时候,明明分好了一人一颗,但猪八戒故意两三口吞下,然后死缠烂打,求师兄弟两人再分他点。
在西游路上,除非遇到生死攸关的情况,其他时候从不出力,能偷懒就偷懒。
而且最喜欢插科打诨,无事时拿自己前世“天蓬元帅”大吹大擂,遇到难题就说“老猪蠢笨”,脚底抹油,转身就跑。
可别忘了,猪八戒并非能力不够,前世是统治八十万水军,会三十六变的天蓬元帅。
猪八戒是我们很多成年人的画像,被七情六欲所困。
这时候的我们需要修行“悟能”,重点是在这个“能”字,要知道有些事情能做,有些事情不能做。
这样的行为更多是“道德”层面的约束,也是自我的约束。
老年:悟净
这次取经之路,沙僧更像一个救赎者。
他从没抱怨过这份工作,任劳任怨,让牵马就牵马,让扛行李也没有怨言,这样的人几乎是完美的。
那为什么沙僧还要西游修行,还取名“悟净”?
沙僧身上的角色带着一种悲观的色彩,在西行路上的存在感也不强。
但就是这样的角色,却是西游记中看的最为通透豁达的角色,经常能缓解孙悟空和猪八戒之间的矛盾。
他之所以如此沉重,那是因为他身上背着沉痛的过去。
沙僧曾经作为玉帝身边的亲信护卫,也是位高权重,不比猪八戒差。
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翻一个酒杯,就被贬下流沙河,受尽万剑穿心之苦。
他一生都在兢兢业业,没有做过任何出格的事情,却要遭遇如此苦难,这也早就了他低沉的性格。
因为这次经历,让沙僧变的暴虐无情,他在沙河中终日以吃人为生,传闻他脖子上的九颗人头便是唐僧的前九世。
虽然在被唐僧收服,沙僧变得沉默寡言,并且任劳任怨,不像孙悟空和猪八戒那样离经叛道。
但是这样的人也是最恐怖的,一旦爆发,随时都能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。
那是因为他需要“净化”前世苦难,和过去和解。
就像很多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人,无论过去遭遇了多少困难和挫折,这时候要学会“悟净”,与过去握手言和。
就像沙僧一样,在经历过九九八十一难后,在见过人世间种种不易和苦难后,终于和自己和解。
在灵山脚下,笑容和说话也多起来。
过去的无法弥补,只有过好当下,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。
唐僧的三个徒弟,三种性格,也是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。
悟空、悟能、悟净,看似毫无联系,其实这是我们人生必经的三个阶段。
如果我们能在少年时“悟空”,中年时“悟能”,老年时“悟净”,人生或许会少走很多弯路。